相隔60多年,社會環境不可同日而語,特區政府亦設定公營房屋佔七成供應比例,為公屋「升呢」創造連鎖效應,有助市民「住好啲」。「簡約公屋」早前掀起熱議,但這項短期措施充其量只能「止止咳」,長遠而言,「高端公屋」更值得研究。例如可在新界相對偏遠地區興建空間較大、設施齊備、環境優美的公屋單位,吸引年長住戶遷入,接着騰出一些市區公屋讓年輕家庭入住,實現有機流轉。港英政府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興建廉租屋,僅視為脫貧中轉站,始終沒把公屋起得「太靚」,避免住戶失去上流奮鬥心。
事實上,簡約公屋其中一大爭議在於選址問題,當局最初挑選4幅地皮,全皆位於新界偏僻地段,比起元朗同心村過渡房屋項目更隔涉;而同心村目前入住率僅約六成,這難免令人擔心簡約公屋落成後可能乏人問津,嘥錢兼嘥心機。畢竟現正輪候入住公屋的申請者屬於相對年輕家庭,父母須打工搵食,子女要上學讀書,遠離市區將令生活成本加重。
港府後來為簡約公屋再增加4幅地皮,其中3幅位於市區,分別來自啟德、牛頭角和柴灣。然而「順得哥情失嫂意」,此舉引起鄰近私樓屋苑部分業主不滿,特別是啟德項目擬建逾一萬個簡約公屋單位,政府遭批評規劃錯亂,影響該區CBD 2(第二核心商業區)的定位。
無論如何,簡約公屋即使能夠排除一切爭議,透過立法會拿到撥款,順順利利按計劃落成,頂多也只是短期「止咳」之計。一來該政策總共提供3萬伙,整體規模有限;二來所有單位居住期僅5年,之後便會拆卸,住戶亦須搬走,屆時政府要為他們再覓安身居所。
覓地較易 長者基層達雙贏
相較於「簡約」,長遠更應引入「高端公屋」。例如歷來都有人倡議,政府可選址新界較偏遠位置興建面積較大、設施較齊、環境優美的公屋單位,吸引年長住戶遷入,從而空出市區公屋讓年輕家庭落戶。此舉至少有三大好處,首先有助紓緩「覓地難」,起碼新界地區潛在土地儲備相對充裕;其次可為年長人士改善居住環境,讓他們有機會由狹小殘破的舊公屋遷到寬敞舒適的新居,享受優游生活;最後,年輕基層家庭能夠加快上樓,並進駐市區公屋,有利於打拚事業和學業。
然而,港府對於「高端公屋」概念似頗有保留,這關乎公屋政策「前世今生」。話說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本港並無所謂公營房屋(公務員宿舍另計),直至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港英政府為安置災民才首次興建臨時徙置大廈,後於1958年推出恒常性的廉租屋邨政策;繼而在1973年配合「十年建屋計劃」,把徙置大廈和廉租屋邨合稱為公共屋邨,由房屋署統一管理及規劃。
在很長時間裏,香港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積極不干預」理念,即使為照顧基層而興建公屋,卻主要視作「脫貧中轉站」,期望公屋居民獲得安身蝸居後努力打拚,很快有條件遷往私樓,然後空出公屋單位容納新一批基層家庭。因此,港府一直沒把公屋起得「太靚」,免令住戶失去上流奮鬥心。就如電影《食神》對白:「張枱有咁窄得咁窄,張凳有咁迫得咁迫,咪等啲友坐得咁舒服,食完嗱嗱聲好走!」
時移世易 上流方程式失靈
這條「上流方程式」確實曾經是香港寫照,現今不少富豪及社會成功人士出身於蘇屋邨、華富邨、牛頭角下邨等初期公屋,一步步進階,往往首先搬到美孚新邨、太古城等中產屋苑,之後再上流半山、南區豪宅地段,譜寫「獅子山下精神」。
惟時移世易,距離第一座廉租屋邨(北角邨,即現時「海璇」豪宅所在位置)落成已逾60年,經濟及社會情況經歷重大變化。一方面,本港經濟漸趨成熟,階層上流速率放緩,公屋戶普遍長住數十年,甚或「代代相傳」,倘無額外誘因,難以期望他們主動交出單位。同時,政府在2018年發布《長遠房屋策略》,敲定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由「六四」改為「七三」,即七成供應屬公營房屋。
換言之,政府為公屋「升呢」,便相當於改善逾半市民居住環境;況且「高端公屋」還將促進公屋單位有機流轉,讓想「住大啲,住靚啲」或者「住近啲」的家庭各取所需,整體上有助提升社會效益。更進一步看,參照新加坡經驗,當公營房屋質素日益追近私樓,會刺激私樓發展商精益求精,摒棄不思進取,否則難以吸引買家。一句到尾,目下香港「食神式」公屋理念已經不合時宜,「高端公屋」值得認真研究。
高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