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公屋平均輪候時間拉長,基層市民居住於不適切住房的時間就愈長。要大刀闊斧改變困局,增加及加快公屋供應是關鍵;但覓地建屋需時,短期紓緩措施亦必須考慮。上屆政府就推出多項支持過渡房屋的措施,惟現實是過渡房屋單位供應仍然未能追上需求;而由非政府機構向政府申請資源再興建組合房屋的模式,亦有實際局限。在這個處境下,行政長官李家超就於其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宣布推出全新「簡約公屋」,由政府主導興建3萬個單位,分批讓公屋申請者可以提早上樓,改善居住環境。
PA-HOUSING-221019-13.jpg
最近社會上有不少對政府提出的簡約公屋計劃所涉及選址和造價的嚴厲批評。筆者認為簡約公屋計劃所涉公帑巨大,對政策效益有更高要求,並不為過;但提出意見時亦不能忽略政策初心,以及所衍生的正面影響。
誠然,首批4個簡約公屋選址全部位於新界區,惟其中兩幅土地位於屯門,不乏社區及交通配套;而另外位於上水及元朗的地段,政府亦表示會考慮增加交通配套以應對需要。現時劏房遍及各區,不應只狹隘地看市區搬入新界的考慮,也應顧及同區劏房租戶,可以得到改善居住環境及減輕租金開支的機會。
梁文廣政府未交代成本詳情 致社會只關注造價
至於簡約公屋建造成本涉及268億元,金額確實龐大,而政府在政策文件中又未交代成本明細,引來社會只關注於討論「是否值得」、「浪費公帑」的問題,甚至將簡約公屋與傳統公屋的成本直接比較,鮮有討論政策初心及社會效率。
截至今年9月底,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為5.6年,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3.9年,申請宗數達到23萬宗。平均輪候時間遠遠拋離政府提出的「3年上樓」目標。輪候公屋數字的統計是冰冷的,但輪候公屋的申請人卻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不少基層正居住於劏房輪候上公屋,住屋環境差劣,惟租金並無因此而得到優惠。在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發表的報告中,調查顯示約有22.6萬人居住於劏房,劏房租金中位數每月達到4800元,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為70平方呎,比公屋人均編配面積還小。而劏房租金亦因為在公屋資源緊缺之下,變得更為昂貴。
根據政府今年公布的《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當局已覓得足夠土地在未來10年興建3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但於未來5年,即2023/24至2027/28年度期間,公營房屋供應量卻只得127,700間,若以總量一半即18萬間計算,差距仍有5萬多間。簡約公屋正正是補充短期供應缺口的關鍵。
簡約公屋本身除可發揮改善基層居住環境、縮短上樓時間,以及減輕租金負擔之外,有一點是計及未來約2萬間過渡房屋單位,即最多可達到5萬個。隨着更多的供應,相信可進一步增加基層市民在租賃劏房上的議價能力,有助平抑劏房租金水平,甚至如房屋局長所言,能夠將環境差、租金貴的劏房淘汰,政策效果所惠及的絕不限於5萬個入住簡約公屋及過渡房屋的市民。
設「樣板房」 讓社會可多角度判斷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所說,不應只計算冷冰冰的數字,要同時考慮政策初心及帶來的社會效益。筆者期望政府繼續做好解說工作,全面交代成本明細、所有3萬個單位的選址,以及交通、社區配套構思,並建議設立「樣板房」,讓社會可以回歸政策初心,以更多角度判斷簡約公屋是否「物有所值」。
梁文廣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公屋聯會副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