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勞師動眾起簡約公屋,但完全紓緩不了大部分房屋問題。政府目標是未來五年興建30,000個簡約公屋單位, 23萬個公屋申請,減去3萬,還有20萬申請怎樣處理呢?政府完成簡約公屋後,下一步怎樣呢?看不到政策的路線圖,也看不到房屋政策整體佈局。
簡約公屋不是房屋政策.jpeg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房屋局應該做房屋政策,起簡約公屋應該是房屋署的工作,但現在變成了由建築署負責。建築署由發展局管轄,為什麼是由發展局下的建築署負責?為什麼不是由房屋局指揮房屋署去做呢?房屋署共聘用9,253名公務員,為什麼不利用房屋署體制去負責簡約公屋,反而另外增設「簡約公屋專責小組」,然後又交由建築署去做呢?
簡約公屋不是房屋政策
香港房屋問題最嚴重的是劏房問題,目前全港約有107,400劏房戶,還有230,300宗公屋輪候申請,而去年成立的房屋局,基本上只是負責興建簡約公屋工作。
第一批簡約公屋選址在元朗、屯門、牛頭角和啟德四區,最快於2023年第四季動工。簡約公屋造價259億元,要成立「簡約公屋專責小組」推展各項工作,專責小組增設53位公務員,包括首長級職位和專業職系人員,項目開支約3億元。第一批17,000個「簡約公屋」單位目標於2026/2027財政年度或之前分階段落成,將招標找一些民間機構去運作,單位的日常管理和維修工作費用,五年總開支約25億元。
政府經常說要紅隊(Red Team)反覆尋找不足和漏洞,但推出簡約公屋方案前後有否通過紅隊辯證呢?政府推動簡約公屋的策略是一種情緒勒索,不支持就是道德不正確,但政府卻讓人看不到它在面對香港房屋政策困局的本質;也看不到它有沒有研究過其他更快更佳的方案,可以馬上紓緩劣質劏房的嚴峻問題。
這就反映了政府做事分工沒有效率,未能有效地運用行政資源。房屋局的工作是訂立房屋政策,而不是去起樓,起樓應該是房屋署的工作。房屋署規模這麼龐大,基本上可以勝任工作。首批簡約公屋主要入伙日期為2026年,但以香港政府做工程的模式,工程可能會出現偏差或延誤,若果簡約公屋延遲到2027年或之後入伙,即是說特首李家超這一屆任期屆滿,輪候申請者才可上樓。但現在那些住在惡劣劏房的市民真是一秒都不能等,應該幫他們盡快解決問題。
房屋局應該如何制定長遠房屋政策呢?應該設立房屋大數據,有了房屋大數據之後,就可根據不同的房屋類型的數據;進行香港房屋具體分工分析和長遠佈局;也可以引進私人發展商和民間團體,參與房協、房屋署與及市建局,提供不同的類型大小房屋供應;應該有一個全盤的規劃︰有多少單位由房屋署提供、多少單位由房協提供。所以新一年的《施政報告》必須要有一個房屋政策的藍圖,更應該發表香港房屋政策的藍皮書、白皮書,說明未來香港房屋政策的佈局和分工。
劏房大都位於香港九龍舊區,市建局更加是責無旁貸,應該直接處理劏房問題。而劏房條例也要不斷更新和修訂,而不是設立法例之後,問題解決不了,又幫不到劏房戶。政府需要有些靈活思維,例如興建房屋需時,是否可以先租呢?或者是買?例如撥款三百億購買現有單位?或者是將現有法例拆牆鬆綁,將一些工廠大廈的用途改變,改裝成可臨時居住單位,馬上紓緩現在劣質劏房的嚴峻問題。
房屋局有否分析目前劏房的分佈?哪些地區最多?在那些地區周邊可以做些什麼措施?有沒有方法不需勞師動眾,大費周章,而達到紓緩效果?簡約公屋3萬個單位杯水車薪,根本解決不了房屋問題。這個方案不是真的替居住在劣質劏房市民著想,只是政府開啟了起樓程序,而不是以具體行動處理低收入人士的居住困難環境。
簡約公屋整個制度還有很多漏洞,例如居民搬進去,住滿五年之後又要搬去哪裏?如果沒有房屋大佈局和規劃,只是見步行行步,是不會令香港房屋問題改善的。現在公屋富戶政策是浪費行政資源的。如果經濟發展好,社區裏面多一些富戶是一件好事;富戶政策可以以合理的行政成本去處理,如果政府提供的房屋供應量充足的話,基本上不需要處理這個問題。實施富戶政策本身其實也不符合公共行政成本效益,因為需要太多時間和人力物力去處理監督等問題,得不償失。公共資源首先要處理土地和房屋供應;社區營造和產業發展。
2023年的《施政報告》需要有一個整全的房屋策略或者藍皮書,房屋局未來一年的工作更應該集中在制訂房屋政策。房屋是穩定一個社會的基礎,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那麼簡單。房屋需要從規劃、建築、社會發展的角度去看問題,以前政府只是從地產角度處理房屋問題,只注重經濟部分,看不到房屋的社會長期效應。
若果香港要發展產業,一定要有穩定的房屋政策。舉例,日本的工業和產業發展是建基於穩定的房屋基礎。德國的產業發展也不會是地產模式主導。而新加坡因為其房屋政策基調已定,底氣已經打好,有利於發展科技和其他產業。若果香港不改變目前地產主導的狀況,只會阻礙產業發展。所以房屋局應該有長遠的文化視野和發展藍圖去建立短中長策略,建立長期房屋政策研究體系。這才是正道。
胡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