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南亞難民可以申請公屋唔需要提交資產?
港府7年燒逾60億養假難民 夠起6000間公屋
[image: 1686564293182-bkn-20201216004505368-1216_00822_001_03b.jpeg]
假難民禍港擾民多年,令治安及環境衞生愈趨惡化,近7個財政年度更狂燒高達逾60億元公帑,惟港府一方面大灑金錢在假難民方面,卻對市民苦況視而不見,市民深受住屋、就業及醫療等問題影響,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遲遲未得到適切援助。單計住屋問題,若將該60億元撥作興建公屋,估計可提供約6,000個單位。各界炮轟港府根本是「貼錢買難受」、「百害而無一利」及「倒錢落鹹水海」,促當局將資源撥歸於「港人優先」,先解決港人燃眉之急,投放到不同的利民措施,才是明智之舉。
房委會委員柯創盛表示,假難民問題已纏擾香港多時,批評政府沒有積極面對之餘,更漠視民間建議,一直未有設置禁閉營或收容中心安置難民。由2014/15年度起至今7個財政年度,特區政府用於假難民問題的公帑超過60億元,柯直斥政府花冤枉錢,直言:「這60億如同倒錢落鹹水海。」他又指,若這筆錢能投放到不同的民生措施,包括為基層、劏房戶,甚或更多群體提供現金津貼或其他支援,這樣分配財富才有價值。
假難民為港府財政持續造成極大負擔,不少公帑用於審核和處理難民聲請上訴、公費法律支援,以及人道援助等費用。自2009年底改善行政機制實施起至2020年9月,入境處完成審核的22,737宗聲請中,獲確立的酷刑/免遣返聲請只有231宗,確認率僅僅1%,換言之,99%聲請均不成立。
根據房屋委員會數字顯示,公屋輪候仍大排長龍,上樓遙遙無期。今年9月底,輪候冊共有26萬宗申請,預料目前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達到5.6年,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3.3年。而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更指,有關輪候時間預計要5年後才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