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奶奶公屋輪候6年!新移民1家4口欲同住加名
-
一名新移民媽媽近日於社交平台指,老爺奶奶已申請公屋6年,她一家四口欲與兩老同住,正苦惱應先加名,還是繼續等,待兩老獲派公屋後再處理。
有人說「得公屋得天下」,但想上樓動輒要等數年以上,房署早前公布最新公屋輪候時間,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為5.6年。早前有一名新移民媽媽於「小紅書」,以「香港申請公屋 等了6年現在加名還是繼續等」為題發文,她表示老爺奶奶已輪候公屋2人單位6年多,「本身市2單位,太慢然後轉新界」。原本兩老獲新界公屋派單位,可是他們又改變主意,想轉排市區公屋。媽媽分享她的計劃︰
我們一家四口(2大人2小娃)以後是要和老人一起住的,照顧2個65歲老人。
2人單位不夠6人住
可是她有不少疑問,不知待兩老等市區派屋後,再加他們一家四口是否可以,擔心到時未能加名︰
想加了名申請擠迫戶,不然2人單位不夠住6人。
另一方面由於她與丈夫及兩名子女都非香港永久居民,「2永居拖2非永居,只能加我和老公名字,不能再加2個娃」,又指其中一名孩子等一年才有單程證。她聽聞派房時需要過半人數是永久居民,如果這樣就要等丈夫3年多後成為永久居民才夠過半人數,因此求問網民。
加了名,從2人隊伍換4人隊伍還要排隊更久,所以好糾結。
建議拿到公屋再加名
不少網民建議媽媽等到老爺奶奶獲派公屋單位後,再加名也不遲,認為可以調到更大的單位,否則現在加名申請可能增加輪候時間,只會白白浪費之前的等待。
網民意見︰
- 既然老爺奶奶都開始派屋了,就別考慮別的,先拿了房子再算。
- 最好先拿到公屋,然後去加名!
- 到時一邊抽居屋一邊排擠迫戶…
- 你哋6人住2人單位排名一定靠前,這樣比較快上到樓。
- 等過半數永居申請擠迫戶調遷,大戶可以任選了,時間短。
-
@公屋2023 申請公屋資格必須2/3或3/4為香港永久居民,你倆夫妻及子女都非永久居民身份,想加名只能加你老公一個,有疑問請向房委會查詢
-
@peter-lau-0 唔係一半即1/2人成員永久就可以咩?
-
@karrybb 現在有無改過例,不清楚
過往處理方式係2比2,要等另外2個住滿7年,擁有永久居民身份後,房委會才接受公屋申請辦理
這個案,某中一名子女仍未有單程證入境,基本連提名機會都沒有 -
@karrybb 如果主任好人,肯提醒你,還好,但基於內部政策保密原則,多數不會講
如果按章工作,他可以接受你全體加名向上級呈報,然後經內部審核,再寄封信比你,話你全家不符合申請資格,包括兩位長者,全部停賽,直至有齊永久居民身份 -
房委會放寬公屋申請人居港年期的規定
*****************下稿代房屋委員會發放:
房屋委員會通過修訂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申請人的居港年期規定,以協助新來港人士融入香港,並更有效地滿足他們的住屋需要。
在今日(星期四)房委會轄下租住房屋小組委員會的會議上,委員同意維持七年居港的規定,以確保長期在香港居住的人士可以優先獲配公屋,但對於居港年期的規定則從兩方面作出修訂。
首先,所有未滿十八歲的兒童,不論在何地出生,只要父親或母親在香港住滿七年,均被視為已符合七年居港期的規定。目前,只有在本地出生的兒童才被視為已符合該規定。
其次是把家庭內符合七年居港期規定的最少成員人數,由百分之五十一降至百分之五十
。
房委會發言人表示,鑑於社會情況不斷轉變,而且未來幾年的公屋供應量會有所增加,所以房委會對申請公屋的居港年期規定作出檢討。
發言人說:「我們很高興行政長官在發表施政報告時,已表示支持我們的檢討工作,政府隨後亦表示會增撥土地給房委會,以應付需求。」
截至本年八月底,公屋輪候冊上有十一萬八千宗申請,其中約三萬八千宗不符合居港年期規定。
估計當中約有三萬二千宗或八成屬於家有新來港成員而不符合現行配屋資格的申請,會因是次放寬規定而符合資格;在這些申請當中,有五千三百宗已經到期配屋。
新措施將由明日(十一月五日)起生效,並同樣適用於清拆行動中可獲安置入住公屋的清拆戶。
發言人解釋,今次的修訂不會令公屋總需求量增加,因為新來港人士的數目仍會繼續受單程證制度所規限而維持於每日一百五十人。
發言人續說:「新修訂只是使未來七年新來港人士的房屋需求提早出現,因為這批人士的房屋需求,是假設在他們來港七年後才出現。」
發言人表示,估計在未來七年,每年的需求便會增加大約三千八百個單位,這些額外的公屋單位的投資總額每年約二十億元。
房委會的建屋計劃將因應擴大,在未來七年,政府須每年增撥五公頃土地給房委會興建公屋。
發言人強調,房委會今後仍會優先配屋與長期在香港居住的人士。他說:「今次修訂不會對輪候公屋時間造成影響。我們會繼續向政府爭取足夠的建屋用地,務求在2005年年底前,逐步把輪候公屋的平均時間縮短至3年。」
完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四日(星期四) -
@BOBOBO 啊,原來99年巳修例,為方便新移民上樓大開綠燈,吾怪得邨內有咁多邨民講普通話,這批人不少在國內有物業資產,政府有無去關注?
-
@peter-lau-0 搵埋內地兩老做人頭